SameSite Cookie
Cookie 的規格是 RFC 文件所定義的,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在演化,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版本,照順序分別是 RFC2109、RFC2965 和最新的 RFC6265,像是HttpOnly
就是 RFC6265 才出現的,而最近最新的屬性,就是SameStie
了,其實它和HttpOnly
的起源很接近,都是近年來比較被人重視的安全性和隱私的原因,Google 的 web.dev 有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介紹的很詳細- SameSite cookies explained,建議還不清楚什麼是 SameSite cookie 的可以先去看一下。
SameSite Cookie 的標準文件其實還未正式定稿,目前還算是草稿 RFC6265bis(bis 在 The Tao of IETF 有解釋),不過主流瀏覽器都已經支援了,然後其實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最近在 W3C TAG 看到的 Issue 373:SameSite=Lax by default,是由 Google 的 Mike West 提案要把 SameSite 的預設值改為 Lax,現在 Google Chrome 已經有這個實驗選項了,而且除了 SameSite 預設值的改變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修改目標是SameSite
要在Secure
的時候才能設為None
,這項改變相對而言是影響比較大的,所以提案的文件(Incrementally Better Cookies)也有提到可以分步進行,另外就是 Firefox 也表示有意願來實做,看起來至少 SameSite 預設改為 Lax 這件事應該是不會太久之後就會發生了。
在花時間看一些文件內的參考資料後,發現 Mike West 還有其它幾份相關的草案:
first-party-setsWICG/first-party-sets 是用/.well-known/
URL 來跟客戶端溝通,可以提供 first party 的域名清單;- First-Party Sets and SameSite Cookies 利用上面的 first-party-set 資訊,然後提供兩種新的 SameSite 值:
FirstPartyLax
和FirstPartyStrict
; - HTTP State Tokens 定義了個標準化的 session token,是由瀏覽器端產生的 token,而不是 Web API,至於怎麼傳遞到 server 端,怎樣溝通有效期等都有寫在規範內,Incrementally Better Cookies 的想法也是從這份草案中的特性而來。
這些草案都還蠻有趣的,至於會不會定稿成為規範甚至大家都開始實做,目前就還很難斷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