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的部分都有很顯眼的標註,其中 Raw HTML 黑名單的 HTML 標籤的<都會被轉成 entity,基本上看起來是安全性考量,不過不太確定為何有些很老的標籤出現,感覺上和安全性比較沒關係。另外我還注意到emoji和reference link沒包含在這份 spec 內,emoji 或許是因為實做上的問題,轉成 unicode 字元相容性不好,要用 img 會有不少相依性問題,而 reference link 大概是因這是比較針對 GitHub 網站的特性。
大概上週看到有人在 Twitter 講到 GitHub 現在會在專案上顯示該專案所使用授權條款的摘要,長的像是上面那樣,官方也有發表公告,其實這個修改是結合之前的授權偵測和Choose a License。
Choose a License 也是一個 GitHub 的附加服務,用來協助使用者挑選適合的授權條款,現在在 GitHub 建立新的專案時,可以順便初始化專案,包括建立 README、產生.gitignore和挑選要使用的授權條款:
授權條款旁邊的 i 點下去其實就會送到 Choose a License 網站去了(不過兩邊沒有連動接起來就是),Choose a License 網站則針對每種條款都一份重點摘要,分為 Permissions、Conditions 和 Limitations 三個區塊,分別條列出該條款可以做什麼(例如商業使用)、有什麼條件(例如需要也使用相同條款授權)和條款的限制(例如免責),而現在 GitHub 上顯示的條款摘要其實就是這邊的資訊搬過來的:
Choose a License 網站其實有很多授權條款的整理,而不是只有常見的幾種,可以看appendix頁面有完整清單,可惜裡面沒有Vim License,另外特別想說的是 GitHub 自己(應該沒錯)提供的Unlincense,相似於創作領域的CC0,就類似丟到 Public Domain 的意思,不過保留了免責條款,講到免責聲明,就還要順便提一下WTFPL,它其實也是超自由的 License,差別就是連免責聲明都沒,其實是更加接近丟到 Public Domain 吧?
最後想說的是 GitHub 用來判斷專案使用的授權,用的是licensee這個 Ruby Gem,看起來完全就是為了做這些事情寫的,我看好像也沒其他類似功能的專案,作者 Ben Balter 其實也是 GitHub 員工。
整份文件還蠻有翻譯的價值的,比較不像是 HTML Spec 會常常更新,不過我自然沒這麼多時間可以翻譯,所以就先把重點標題翻起來放,以後有人要開始就先有個基礎了,DWBP 整份文件有 35 點 Best Practice,每一點都有標題、簡述、原因、預期結果、可能實做方法、如何測試、證據、好處、範例等內容,其中好處的部分是分成八種:
Comprehension,人類容易理解理解
Processability,可程式自動處理
Discoverability,可讓程式自動發現
Reuse,容易重複使用
Trust,可靠
Linkability,可連結
Access,容易存取
Interoperability,容易互動(發佈者和使用者之間)
我只翻譯了其中的標題和簡述,順便附上每一點的好處(上面的八種好處),以下就是這 35 點 Best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