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set

Responsive Image 大概定案成srcset<picture>都有了,src-N 已經消失,雖然我還蠻喜歡,不過總之最近發現srcset和我當初介紹時已經差蠻多,中文資源有找到 Zhusee 有另外一篇介紹,不過其實我去看現在的 spec 的時候發現,又有些修改了!最早 srcset 後面是用類似 media query 的設計,後來改成對圖片的 metadata,spec 裡面稱為 descriptor,分別有 width descriptor 用w和 density descriptor 用x,而且限制 srcset 裡面只能用同一種 descriptor,例如全部用x或是全部用w,所以:

  1. 不能在一張圖片裡面同時有wx
  2. 全部都用w或是全部都用x
  3. 不可有相同的數值,例如兩個1x或是兩個760w
  4. Descriptor 可以算是該圖片的資訊

不過最新的 spec 裡面少了第二點的限制,所以會有一組 srceset 混和 width descriptor 和 density descriptor 的情形,然後怎麼挑選圖片的地方寫說:

In a user agent-specific manner, choose one image source from source set. Let this be selected source.

就是叫瀏覽器自己想辦法的意思,我就很好奇,如果我想設定一組規則,要分成四個組合:

  • 小螢幕低密度
  • 小螢幕高密度
  • 大螢幕低密度
  • 大螢幕高密度

的話,我要怎樣設定 srcset 才能達到目標,因為現在已經不是用 media query 來寫 srcset 了,不能直接寫這樣四組,所以我就去找了 Firefox 和 Chromium 的原始碼來看看他們怎麼做的,Firefox 的找沒多久就找到了,因為他們有 dxr 專案用來方便找程式碼,實際用過覺得真的好用,至於 Chromium 就找比較久了,後來是在 WebKit 裡面有找到,然後發現兩個瀏覽器的原理其實都一樣,要處理同時有 width descriptor 和 density descriptor 的狀況,基本上就是都轉成 density 然後來挑最適合的,作法大致如下,細節可能有誤:

  1. 先對圖片標籤排版,這邊可能會用到sizes屬性,不過 CSS 還是優先,然後會得到圖片在頁面上的寬度,稱為 computed width
  2. 對每張候選圖片計算 effective pixel density,算法是:圖片寬度 / computed width,圖片寬度可以是 width descriptor 來的或是圖片的實際寬度,如果 descriptor 是 density descriptor 的話就不用計算,直接拿來用
  3. 比對 effective pixel density 和現在 device 螢幕的 density,取最接近的

其中第三步驟的比較,大概是考慮效能和記憶體問題,兩個瀏覽器都沒真的做很嚴謹,都是照順序跑過一遍而已,所以在寫 srcset 的時候建議也要照圖片的大小排,至於要大的先還是小的先,就看開發者希望是 density 略大的優先還是略小的優先了,所以如果我寫:

srcset="aaa.jpg 1x, bbb.jpg 1.4x, ccc.jpg 1.6x, ddd.jpg 2x"

然後我現在圖片需要1.5x的話,應該就會拿到 1.4x 的bbb.jpg,而如果我偏好用 1.6xccc.jpg的話,就要改成:

srcset="ddd.jpg 2x, ccc.jpg 1.6x, bbb.jpg 1.4x, aaa.jpg 1x"

後來發現這個挑選圖片的原則,其實在 WHATWG 的 HTML Spec 裡面有寫,不過是 non-normative 的段落,就是說這不是一定要遵守,只是建議,而且前面也有提到 spec 內是寫說挑選的原則是瀏覽器自己處理,而會這樣設計相信是為了像 mobile device 之類的裝置,網路速度如果比較慢,或是需要節省流量時,就可以挑選比較小的檔案,而不一定是挑出顯示上最好的那張圖片。

最後,其實 descriptor 除了 density 和 width 兩種之外,還有一種 height descriptor,不過目前只是保留可能性,spec 還沒定義要怎樣處理,其實還蠻能理解目前會以寬度為主的狀況,在 Matt Brubeck 的 Let's build a browser engine! 系列文章中的第六篇「Block layout」這篇文章有介紹到一般瀏覽器是怎樣排版畫 layout 的,而其處理的原則就是先從左上角開始把東西往右排,所以寬度一定先決定,然後才決定高度,相信這也是垂直置中搞這麼多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