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下搞 i18n 的一些發現,首先是引號,一般寫程式用的單雙引號'"
是沒分開關的,不過這和寫作的不一樣,當初 ASCII Code 編定時也是因為資源有限所以才不分開引號還是關引號,不過現在其實這些標點符號都已經有區分的版本了,在 Mac 上也都有快速鍵輸入,像是:
"
:opt + [
"
:opt + shift + [
'
:opt + ]
'
:opt + shift + ]
一般文字我還蠻喜歡把普通的單引號雙引號都轉成這種,有個意外的好處就是放在 JSON 裡的字串內時,不需要用\
跳脫,肉眼看起來和諧許多。
然後當初實做 Markdown 的 John Gruber 有個工具叫 SmartyPants 可以來處理單雙引號的轉換,這工具當年常和 Markdown 一起合作,我則是有把它 port 到 JavaScript,然後其實有些語言的引號不是這種點點得,像是大家都知道的中日文的「」
,我要提的則是俄文用的是箭頭引號«»
叫 Guillemet,長的和書名號很像,不過大小就有差,當然 Guillemet 也有單線條的版本‹›
,輸入方法如下:
«
:opt + \
»
:opt + shift + \
‹
:opt + shift + 3
›
:opt + shift + 4
德文又比較特別,左邊的引號是放在底部的„
,輸入方法為:
„
:opt + shift + w
當然這些不同語言的不同型式好像現在也沒有講究一定要用,我隨便找一些該語言的新聞網站也還是很多用普通的雙引號,而且實際上這些引號的組合很多,wikipedia 上有人整理好。
另外想特別提一下西班牙文,它的問句和驚嘆句,除了在句尾加問號和驚嘆號之外,還可以在句首加上反過來的問號和驚嘆號,一樣,現在似乎也沒一定要這樣寫了,輸入方法為:
¿
:opt + shift + /
¡
:opt + 1
最後補篇少數派的文章 别再用「六个点」当省略号了,这些标点都有更规范的输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