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螢幕

LG UltraFine 5K

最近因為改用公司發的筆電,所以買了一台新螢幕,本來用的初代 Retina 5K iMac 就先搬回舊家了,這篇來記錄一下這次的螢幕的挑選過程。

初代的 5K iMac 到現在也已經有五年了,其實當初剛拿到就有點覺得硬體不是很夠力,沒有完美順暢的感覺,不過做 web 開發也還可以接受,直到前陣子有開始接觸 React Native 要編譯 native app 還有常常需要開模擬器,就很明顯的感受到電腦的速度不夠了,加上初代螢幕會有烙印問題,也是有點想更新,剛好拿到公司配發的筆電,於是就開始考慮要更換過去,然後就開始挑螢幕了,主要的挑選目標是:

  • 用 USB-C 做視訊傳輸介面
  • 想要更大的工作區域,而且我不想要多螢幕

因為想要單螢幕更大的工作區域,所以我一開始找 21:9 的螢幕,然後找到了買不太到的 LG 34WK95U-W,寬高比 21:9,解析度 5120 × 2160,對角線 34 吋,支援 Thunderbolt 3、DisplayPort Alt 和筆電充電,DCI-P3 色域還有支援 HDR,其實總共的點數是筆 5K iMac 還要少,但是如果改成 scaled 顯示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工作區域,不過那個時間點已經找不太到貨了,當時蝦皮還有兩三台新品,但是我還沒要下單,結果某天突然就都消失了。

然後我就開始找看看有沒有其他同樣規格的螢幕,意外的 5K 螢幕其實很少,幾乎都是超寬的才有 5K,但是這樣垂直解析度就不夠了,結果只有找到 MSI Prestige PS341WU,其實是 LG 同規格的面板,可能是不同型號,最近還有活動會送 X-Rite 的校色器和一張電腦椅,實在是很吸引人,不過雖然面板一樣,其他部分差異就蠻多了,像是它的 USB-C 接頭不支援 Thunderbolt 3,應該是只有 DisplayPort Alt Mode,所以筆電充電的能力也是個問號,要轉接 USB 還要多一條 up-stream 線到電腦,不過總之要 5K 螢幕好像也沒得選了,大概心裡就覺得就是這台了吧,不過我雖然好像差不多決定要買這台,但是因為當時還沒決定要把 iMac 弄到哪,所以還是一直拖著沒買(上面說的那台 LG 也是在這段時間賣掉的,之後才只剩下這台)。

不過就在我還在拖拖拉拉的這段時間,我就偶爾還會繼續研究,也花了些時間搞懂 USB-C 接頭的一些事,這部分之後會另外一篇文章寫,然後看到了 Fira Code 作者 Nikita Prokopov 寫的 Time to upgrade your monitor 這篇文章(內有簡體中文翻譯連結),這篇文章的總結其實作者也有整理出來:

  • It needs to be at least a 4k monitor. Both 5k and 6k are also great, of course.
  • You need to use the integer scaling factor.

其中第二點說的是要整數的 scaling factor,scaling factor 或許稱為 pixel density 比較有人知道,其實我本來也是有點堅持這點的,不過剛開始挑選新螢幕時有想要為了更大的工作空間妥協的,當時是因為我有先用筆電測試過,肉眼其實看不太出什麼問題,看完這篇我又開始猶豫是不是要 MSI 那台了,因為如果要整數倍(其實就是兩倍)的 scale,那 21:9 的 5K 螢幕實際上點數比正在用的 16:9 5K 還要少,工作區域事實上是變少的,所以,我找起了 16:9 5K 27 吋的螢幕,結果其實選擇一樣不多,基本上就是 LG UltraFine 5K,但是這台有點舊了所以我其實有點卻步,花了很多時間看,發現這台根本就是 Apple Cinema Disaply 的 5K 版外包給 LG 做,雖然外觀不是 Apple 風格,但是各方面設計完全是 Apple 的精神在其中,列舉如下:

  • 有內建的 Web Cam 和喇叭,和 iMac、Cinema Display 一樣
  • 只有一個 USB-C 輸入孔,完全沒有其他的輸入介面支援
  • 沒有任何按鈕、沒有電源鍵、沒有 OSD 介面

這也難怪 PCHome 網站上還要放上這串字「 《貼心叮嚀》僅thunderbolt3接頭,只支援apple設備輸出!!!

LG UltraFine 5K

再繼續下去說我最後的選擇之前,先來說一下到底是不是有真的符合我目標的螢幕吧,其實是有的,就是 Apple Pro Display XDR,介面不用說,他的解析度是 6016 × 3384,所以可以維持 scaling factor 保持 2,但是提供更大的工作空間,不過大家都知道他的價錢,所以就不用考慮了,然後其實我也蠻在意那個解析度數字不是很漂亮。

總之,最後我挑的是 LG UltraFine 5K,有幾個原因,一是工作區域大小,假如我願意接受非整數的 scale,那這台的實體點數 5120 × 2880 其實是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間(相較於 5120 × 2160);第二是這台在 2019 年有更新過,新款型號是 27MD5KL-B,舊款是 27MD5KA-B,其實更新的地方很少,就是晶片更新修正一些 bug、支援 USB-C DisplayPort Alt,所以可以直接接 iPad,然後其他都沒變動,面板也沒換,不過至少我可以知道這台規格現在還沒有過時;第三是我一直很想試試看 Apple 一直以來的只接一條線同時傳視訊、資料和充電的方案。然後我買的時候 PCHome 剩下兩台(現在已經沒了),而且我買來才發現「沒有任何按鈕、沒有電源鍵、沒有 OSD 介面」這個特色。

LG UltraFine 5K

上週收到後花了一個下午把工作桌重新整理起來,除了螢幕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配件:

  • 螢幕懸臂:ERGOTECH FDM-PC-S01,這隻我是買 iMac 前買的,本來是要用在 iMac 上的,結果 5K 版好像不支援 VESA 轉接架
  • MBP 立架:Twelve South BookArc,之前 Apple Store 有賣的(現在線上商店搜尋已經沒有了),本來也有考慮 Rain Design mTower,想要方正一點的話可以考慮這款,我挑選前一款的主因是它算是 Apple 認證的周邊廠商、然後覺得那個弧形下面如果要走線經過好像比較方便,不過結果而言是沒有線經過他的下方啦
  • Thunderbolt 3 Pro Cable 冠上 Pro 之名的蘋果線材,兩公尺長度但是可以當 Thunderbolt 3 連接線也可以當 USB-C 連接線,不過我拿到螢幕後發現它也付了一條,不過沒有詳細的規格

LG UltraFine 5K

LG UltraFine 5K

還有一些是本來就有的,像是 Benq WiT ScreenBar,之前是用 Plus,但是考慮到這次螢幕接上懸臂了,所以用回普通版,然後這個東西和 UltraFine 5K 螢幕不太和,如果裝正中間會檔到 WebCam;喇叭又換回 Bose Computer Music Monitor,體積比較小,可惜這對喇叭已經停產了,也沒有類似的後繼機種;另外就是弄完有點想要無線鍵盤,不過我還在等 Topre Realforce R2 的無線版本,當初 R2 剛發表的時候好像有稍微提到這件事情。

LG UltraFine 5K

裝起來後就開始試驗不同的 scaling factor 了,macOS 更新前好像不太正確,出現了 Pro Display XDR 的 3008 這種怪比例,還好更新到最新版後數字比較正常,比本來 2x 的 2560 × 1440 還要小的有:

  • 2880 × 1620、約是 1.78× (3.5/2)
  • 3200 × 1800、1.6×

LG UltraFine 5K

目前是先使用 2880 × 1620 的大小,最後還是想再強調一次,這台真的就是 Apple 跟 LG 合作的 Cinema Display 後繼機,連作業系統內都有專用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