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拖稿超過一年以上的文章啊,去年就把一部份大綱騰好了,結果一直沒動筆,剛好今年開始變半退休狀態的紀錄組員,所以想說不能再拖了,才終於開始動手了,接下來就來記錄這幾年來參與社群研討會記錄組的記錄吧。
雖然大部分的研討會稱為記錄組(documentary),但是其實幾乎是只負責攝影記錄(拍照、photography),HITCON 以前倒是就很正確的稱為攝影組,這兩年又改成記錄組,反倒是 COSCUP 以前叫記錄組,今年叫攝影組了... 其實記錄這詞並沒限制在攝影記錄上,COSCUP 曾經有幾年是記錄組還有處理過錄影記錄,不過近年工作量太大,都包組長會太吃力,所以後來錄影記錄部分都還是拆出去跟直播混在一起,而除了攝影紀錄和錄影記錄外,其實還有文字紀錄,不過就我所知只有 JSDC 有官方做的,TonyQ 的堅持。總之後面文章依然稱為記錄組,實際上是主要在討論攝影紀錄的部分啦。
以下預計分為兩篇,第一篇(就是這篇)先記錄我這幾年的心路歷程,後篇記錄記錄(攝影)組現在的工作方式、流程等細節,也可以當作公開文件,第二篇還在寫,今年大概來不及寫完了,或許農曆年前有機會把主要的文字寫好吧。
我和攝影的緣分其實是從上面那台 Canon AE-1 開始的,這台是我爸的底片相機,在接觸到這台相機之前,其實傻瓜相機也是有玩過,不過就是一般家庭出遊拍照那樣,沒認真拍過照,發現家裡有這台相機之後,出遊就會試著帶他出門,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家裡跟團搭遊覽車出去玩,經過海邊時,為了拍一張海岸的照片,等海浪等到整遊覽車的人都在等我,後來還是我媽跑來找我,結果那張照片我媽說很多朋友要加洗,讓我很受鼓舞,之後也就一直維持著對攝影的興趣,不過都沒真的進一步深入,而且這台實在是很重,全金屬機身,現在我已經覺得重到不想用了,不過實在是很喜歡裂像對焦、機械快門的聲音和感覺。
後來到了數位相機時代,其實一直對 DSLR 有些興趣想入手,不過體積重量讓人感到卻步,所以只有買小 DC 加減拍,直到 2009 年的 M43 系統的 Olympus E-P1,我才終於有就是這台了的感覺,也正式入手了我的第一台可換鏡頭的數位相機,於是 2009 我更積極的帶著相機跑去技術社群研討會拍照,一開始比較像是我對攝影有興趣、想盡量找機會拍照,然後我也對技術社群研討會有興趣,所以有了帶相機去技術社群研討會拍照的想法,拍的照片就丟上 Flickr,那兩年主要是有去 COSCUP 和 OSDC 加減拍,除了社群研討會之外,我還拍了不少 Moztw 的活動,像是那幾年的生日 Party,結果 2011 年的時候,當年 COSCUP 的紀錄組長小朱主動找上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加入記錄組,於是從那年我才開始在社群研討會當記錄組志工,那幾年就是一直跌跌撞撞自己邊學邊拍,剛開始連色溫是什麼都不懂,所以照片都黃黃的。
2011 年記錄組其實就已經有一份對組員的工作介紹投影片(經小朱同意放上連結),我對研討會攝影記錄工作的理解起點其實是從這邊開始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其實很多流傳已久的基本工作項目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有明確的定下來了,到 2012 年 Allen 也找我加入 HITCON 的攝影組,然後 2013 那年本來 Bobchao 有問我要不要接 COSCUP 的紀錄組長的工作,不過那時候我打算要衝博士班畢業所以放棄沒接手,不過後來我放棄 2013 畢業,之後 Allen 就剛好問我有沒有想接手 HITCON 攝影組組長的工作,結果我就一直做到去年,其實這中間也有考慮應該要交棒出去,剛好去年 HITCON 有副組長編制,然後今年我家小孩又跑出來,就順水推舟把棒子交出去了,COSCUP 則是一直做組員而已,雖然好像很多人以為我有當過 COSCUP 記錄組組長,不過實際上並沒有~
拍這麼多場下來其實對我來說也是有點後遺症的,像是最近有機會當純會眾,但是都當的很不適應,無法定下心來認真聽,還在努力適應中。整理一下開始比較認真以來拍過參與過的研討會,以下是我自己的相簿,有些是都丟官方相簿自己沒開相簿的就沒放連結了:
- 2009: COSCUP, OSDC
- 2010: COSCUP, OSDC
- 2011: COSCUP, OSDC, PHPConf
- 2012: COSCUP, HITCON, OSDC, JSDC, PHPConf
- 2013: COSCUP, HITCON, OSDC, WebConf, MOPCON, Mozilla Summit
- 2014: COSCUP, HITCON, OSDC
- 2015: COSCUP, HITCON, SoTM
- 2016: COSCUP, HITCON, g0v Summit, SITCON
- 2017: HITCON
早期的編制及需求和現在其實差異很大了,以前就是估計一下人數,找些有興趣的朋友,做一點行前教育,然後排排班表就上場了,後來開始有些現場要出圖給媒體和其他組別做即時宣傳的,這才開始有比較多的前置規劃,COSCUP 2013 時,第一次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活動規模大很多,剛好蝦蝦也在那次找了海哥進來當顧問幫忙,也是從那次開始,整個記錄組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詳細的差異在下一篇文章比較完整,大概就是工人區開始有個固定的紀錄組基地了,然後會有人(通常是組長)在基地負責即時出圖的需求和現場人員調度,實際操作當然還是看活動規模和人員編制,有什麼臨時攝影需求都還算有辦法處理。
在拍過的這些場次當中,2015 年的 SoTM(Open Street Map 年會)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場,當初是闇鴉還是 Snake(抱歉我記姓不好)找我去的,是個很小規模的研討會,第一天兩軌第二天一軌,只有我一個專職攝影紀錄,但是我很喜歡那次的拍攝經驗,拍起其實蠻輕鬆的,也很愉快,因為規模小,參與的人其實也都是真的對議題有熱情的人,對我來說這場有點像是重新回到 COSCUP 2009/2010 那個時期的心境吧。
至於去年沒參加 COSCUP 記錄組其實算是意外也算是順其自然發展的吧,一來我有在籌組 Open Web Technologies 社群議程,二來是當初 COSCUP 志工報名的時候是不選組的,而是用媒合的方式幫報名的志工分配,我對這個方式有些疑慮所以就一直沒報名,然後也不知不覺就拖過期了,至於後來跑去幫忙直播組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今年則是因為小孩的關係就完全沒有接活動了,明年應該也不會接工作人員,不過我目標是明年把 Open Web Technologies 弄回來,不過其實在 2016、2017 這兩年的時候我已經覺得自己有點撞牆期了,拍的照片自己也越來越不滿意,有很多照片主題多年來就是不太會有變化,像是食物點心照之類的,拍起來都有點食之無味的感覺,除此之外,投入拍照的時間其實也是減少不少,或許兩者也是有關,可能也是組長當久了慢慢轉型成中間協調溝通者的樣子吧,不過在這樣的情境之中,我還是一直有些嘗試,像是後期幾年我都開始思考有什麼不一樣的可以記錄的,因為很多元素已經是一直重複出現的了,像是開場人潮我已經拍過很多次了,那個時間點我確定有人在拍的話,我就會去其他地方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可以紀錄,另外我還會拍活動指標之類的,一開始的動機其實是記錄 badge、手冊等印刷品的延伸,這似乎是比較沒其他人拍;另外一個有點類似的就是白板塗鴉區的中間過程和最後成果了。
另外一個想嘗試的是想要拍出研討會參與者的眾生像,不只是工人講者、還有包括一般會眾廠商等等,其中,有些工人要怎麼拍真的是蠻難的,尤其實我攝影功力不到位,要把平凡的東西拍出特色來其實是很大的挑戰,我有在一些場次中嘗試記錄一些比較不起眼的志工的工作情形,像是工作中的機動組和門神等,不過實在也是很難拍得出一些想呈現的畫面。
在這一類的影像中,我自己覺得拍的比較好的大概就是 2012 年 OSDC 的 HC 了吧。
2014 年我還做了另外一個嘗試,背著一台 GoPro 拍了組員一天的縮時影片:
因為整個工作時間有將近十個小時,所以這縮時影片跑很快,畫面也很跳動,萬幸的是看起來好像不會很容易頭暈。最近很夯的 VR 相片(全景相片、360 相片)我也有嘗試,不過對於這種型式的媒介我覺得還是影片的表現效果更加好,2016 年的時候我就有帶著 Ricoh Theta 上台講了一場 lightning talk:
錄影畫質雖然是 1920x1080,但是實際觀看其實會發現畫質還是蠻差,而且播放時 CPU 用很凶,這其實算是當年技術限制,現在新的機種已經可以錄到 5K 的畫質,我前兩年其實一直都很想把記錄組員的一天改用全景設備拍攝,不過都還沒找到可行的設備,所以一直沒實行,最近出的一些設備倒是感覺有點可行了,就看有沒有有心人願意(花錢)嘗試了。
除了多方嘗試外,我其實也對數位典藏的部分有點在意,最早開始處理這些東西是從 COSCUP 錄影的蒐集整理開始的,現在 YouTube 上的 COSCUP 頻道其實是 2012 年才建立的,在有官方頻道之前的錄影都是散落在不同社群朋友(小朱、Choupi)的頻道上,討論時 Bobchao 有提到可以丟一份去 archive.org,畢竟 YouTube 還算是商業網站,對於講求 open 的活動還說調性不太和,那時候我就開始有在意標籤和一些 metadata 該怎樣加上,那時候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每個分享都還要再次確認講題、年份、講者,然後手動上傳標資料,不過那邊只有更新到 2013 年份的,最近幾年的還需要勇者下來幫忙。除了影片外,照片的 metadata 也一直是我的心頭痛,最初期是只有上活動標籤,後來開始標題也會注意一點,然後這之中還要盡力的保留攝影師的 credit,到 HITCON 2017 年的時候應該已經是目前可以做到相當好的程度了吧,有適當的標題、標籤、簡介也把該分享場次的資訊都放上了,也有保留到攝影師 credit,比較可惜是攝影師 credit 沒有其他方式在 Flickr 上呈現,其中照片所屬的場次資訊其實是我長年的目標,一直到 2017 年才弄起來,也很感謝副組長 Vagabond 幫忙校正了許多錯誤,他記憶力比我好太多了,上這些資訊一個最明顯的好處是幫助搜尋,其實對於 SEO 也是有正面幫助,不過對我來說,作為一張活動紀錄的照片,他的訊息應該是要包含這些資訊才是足夠的,不過這些工作就是要細心,很花時間,能堅持做完的人也比較少。
雖然最初只是想拍照才開始做研討會記錄的,不過拍了這幾年下來,也是對於攝影記錄有些想法,其中最核心的還是這東西對於活動來說只是附加價值,而不是必要的,完全沒有攝影記錄活動還是可以辦得很出色,畢竟活動的主體不是攝影,所以我一直以來是傾向於盡量避免干擾議程的方式進行,在場內移動盡量避免檔到人,會檔到人的位置定點拍攝完也會趕快離開或是蹲下,寧願犧牲一點照片的構圖也不要太侵略,還有就是盡量少用閃燈,而閃燈大概是最常被人抱怨的問題了。
其實對於記錄組來說,閃燈在一些時候真的是必要之惡,因為場地燈光不好,不開閃燈有些時候就會拍的很慘烈,而且閃燈也不是有開就萬事解決,使用上真的還要很多技術,不然也是慘不忍睹,經驗不足就是會需要一直調整,而對於記錄組員來說,拍出可以用的照片算是他的任務,要在燈光不好的地方拍好照片,閃燈已經算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了,事實上就算買來高 ISO 很強的機身,光線不好其實拍出來的照片還是會比較差,所以閃燈還是有其必要性,而現在記錄組社群內主流的想法也是以完成任務為優先,所以閃燈也算是基本配備了,所幸,這幾年的研討會如果預算足夠都會開始處理場地的燈光問題了,這些場次的紀錄都輕鬆許多,照片品質也可以維持的比較好。
其實不只是燈光,國內的會議場地真是很多問題,幾個最基本的,不一定有 spotlight 打光照講者,投影機通常都有點老舊、規格不好,投影畫面色溫和 spotlight 或是場地燈光的色溫或是亮度差異太大,這樣拍講者帶畫面的時候,就很容易兩個重點不一樣色溫或是亮度差異太大,真的是不知道要何年何月國內才會有場地沒這些問題的,之前有些時候我在修圖的時候還要手動拿畫筆把投影幕整個塗起來調色溫亮度的。
閃燈會被抱怨其實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情形,因為參加記錄組的人,包含我大部分都是對攝影有熱情的人,幾乎都會拍的停不下,不想錯過任何大畫面、keynote,所以即使有排班,在一些大場合,像是開幕、lightning talk、keynote 可能沒事的組員都還是會跑去,一來自己忍不住想拍,二來可以互相支援,但是場地光線不好就會變成悲劇,每個人都想拍,都想拍好,都開閃燈,所以後來也開始有些場次會規定限制只有排班人員開閃燈之類的,我則是在自我修練,一些時候能放下不拍。
最後,作為攝影記錄的延伸,其實我有個夢想是能有個 COSCUP 的紀錄片,我知道現在線上有一個,不過那個和我夢想中的樣子不太一樣,另外記錄組也有拍過一次,我覺得那位導演還蠻會訪談的,不過我一直沒有看到剪完的成品出來就是,不確定狀況如何。不過,總之紀錄片這個目標我目前看是很難達成,因為相關的能力我太缺乏(包括攝影、製作和怎樣訪談都完全不行),夢想中的樣子是需要花比較多時間,跟著 COSCUP 一籌開始,跟著中間的幾次會議、場堪一直到活動結束的過程記錄,記錄的重點希望是比較偏重在志工身上,記錄這些無償志工不辭辛勞的籌辦亞洲區最大的 Open Source 研討會的過程,不過就只是個夢想而已,畢竟我人生有其他更想達成的目標,這個就只能先放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