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C、DisplayPort

LG UltraFine 5K

前陣子為了買螢幕認真的研究了一下 USB-C 介面的問題,然後就在 FB 上快速的紀錄了一下,這篇就把那時的紀錄轉過來,每段文字前後有點不連貫還請忽略,然後尾巴加一些後來研究才知道的東西,當然因為我不是這方面專業的,內容有錯還請通知我~

最有趣的大概是 USB-C to HDMI 幾乎都是走 DisplayPort Alt. mode 然後線上晶片轉成 HDMI 訊號吧,反而沒有什麼支援輸出 HDMI Alt. mode 的設備,就算有,用上這種主動線材也不能用,然後買線的時候,有些廠商又不寫他是支援 DisplayPort Alt. mode 還是 HDMI Alt. mode(像是那個 moshi,盒子上可能有寫但是網站上都沒寫),不過現在應該幾乎都是前者吧,後者專用的線材可能還要特別去找。

然後 Mac 之前 Thunderbolt 3 其實只有支援到傳輸 DisplayPort 1.2 的訊號,但是 DisplayPort 1.2 的資料傳輸量只有支援到 4K 60Hz,只是 Thunderbolt 3 可以傳輸兩組 DisplayPort 1.2 訊號,所以可以把 5K 60Hz 10bpc(bit per color) 的視訊資料塞進去。不過最近出的 Pro Display XDR 是 6K 螢幕,一樣只用一條 Thunderbolt 3 線傳輸,研究一番才發現應該是 Mac 換了新的 Thunderbolt 晶片,現在支援到 DisplayPort 1.4,所以可以輸出到 6K 訊號了,不過一般查 Thunderbolt 3 都還是只有寫支援到 DisplayPort 1.2,不知道是不是其實這部分是動態沒寫死的。

再來就是我之前貼的兩台螢幕,MSI 那台的 USB-C 頭在使用手冊內有寫說不支援數據傳輸,所以那個頭應該是用 USB-C 的 DisplayPort Alt. mode,而不是 Thunderbolt Alt. mode 去傳輸 DisplayPort 訊號,LG 的是後者,所以它可以一條線同時做訊號傳輸,還提供筆電充電和三個 USB-C 頭出來(真的是 USB 介面的),不過沒有 downstream 來串接 Thunderbolt 設備,4K 版才有多餘的頻寬。

蘋果那條 Pro Cable 厲害的點就是在它有 2M 長度,但是:

  1. 支援 USB-C 資料傳輸,傳輸速度可以到 USB 3.1 Gen 2 的 10Gbps;
  2. Thunderbolt 3 Alt. mode,傳輸速度可以到最高速的 40 Gbps;
  3. DisplayPort Alt. mode 訊號,並且支援到 1.3 的 HBR3,資料量有到 25.92 Gbps;
  4. 支援充電到 100W,也是 Thunderbolt 3 規格的最高功率。

可以說是目前最常見的模式都有支援到目前的頂級規格了,一般這種長度的線通常就是:1. 普通 USB-C 被動(沒晶片處理)線材,然後就無法乘載 Thunderbolt 3 的 40G 訊號;2. 主動的 Thunderbolt 3 or DisplayPort 線材,但是就會變成只能傳輸自己支援的訊號,不能當 USB-C 線用,蘋果那條線到底是怎麼同時達成其實還不清楚,充電要怎樣能到 100W 然後同時傳輸這樣大量的資料也是很厲害。其實也有廠商出過同時可以當 Thunderbolt 3 和 USB 的線材,只是 USB 就不能到 10Gbps,充電也有差,總之就是沒有樣樣完美的。

MacBook Pro 16 現在有支援同時輸出給兩台 Pro Display XDR,不過要一台插左邊,一台插右邊,其實 5K 就需要了,官網文件有寫,所以大概可以知道四個 port 頻寬是左右兩邊分開的,其實 Apple 官方文件寫的還蠻仔細的,不同機種都有各自的文件說明:

然後 DisplayPort 1.4 有支援到 8K 60Hz 的訊號,Dell 也有一台 8K 螢幕 UP3218K 支援到 8K 60Hz 10bpc,不過現在一來 macOS 不支援輸出 8K,二來 Dell 那台如果要支援 8K 60Hz 是用兩條 DisplayPort 1.3(標準接頭)來傳輸訊號的,因為 DisplayPort 1.3 只有支援到 8K 30Hz,單一條無法到達 60Hz。不過一來 30Hz 蘋果不喜歡,二來兩條線也不符合蘋果美學,所以這個組合在可見的未來大概也是無法搭配在一起吧,我推測蘋果的裝置要支援到 8K 螢幕應該是至少要先換到 Thunderbolt 4 的介面,用比較高效的編碼然後用到單向 80Gbps 的傳輸,不過單向傳輸的話其實就無法同時串接 Thunderbolt 裝置了,也會變成無法達成一條線同時傳視訊、資料和充電,到時候到底會怎樣還是很很讓人好奇啊。

說到這其實我就很好奇,兩條 DisplayPort 線輸出高解析度畫面,這靠的是什麼標準呢?以前在 DVI 時代,這叫做 Dual-Link,不過 DisplayPort 似乎沒有相對應的專有名詞,蘋果網站和 LG 說是 dual-link SST(Single Stream Transport) ,Thunderbolt 網站有看到寫 Dual DisplayPort 的,不過似乎都不是正式的名稱,我基於好奇搜尋許久,還找到看起來好像很有關連的 DisplayPort Dual Mode(DP++)這東西,但是其實這也不是我要找的,我要找的最後是在一份 VESA 在 Display Summit 用的投影片中找到,這份投影片叫:DisplayPort Future Proofing Display Connectivity for VR and 8K HDR,其實這個能力是真的沒有特別的專有名詞(行銷用詞),它是利用 DisplayID 的一個功能「Tiled Display Topology Data Block」來達成的,意思就是顯示器的 DisplayID 會跟訊源說你可以把我當成是一組並排螢幕中的一個,Dell UP3218K 是需要實體的 DisplayPort 線兩條,顯示器只要其中一個孔位說是左邊,一個說是右邊就可以,然後解析度都是 3840 × 4320 at 60Hz ,像 Thunderbolt 3 可以傳輸兩組 DisplayPort 訊號,也是一樣的方式,接 UltraFine 5K 的話是兩組 2560 × 2880 at 60Hz 10bpc 的訊號。

Pro Cable

最後,如果你看到一台螢幕號稱說是 USB-C 螢幕,那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它只支援 Thunderbolt Alt. mode,像是舊版的 LG UltraFine 5K;二是它只支援 DisplayPort Alt. mode,像是 MSI Prestige PS341WU;最後就是兩種都支援,像是新版的 LG UltraFine 5K。哇!除了線材挑選有學問之外,螢幕說支援 USB-C 接頭傳輸視訊,其實也有不同可能性了,USB-C 真的很難!

2023-10-23 補充,Lumafield 發佈了一篇文章:「USB-C head-to-head comparison」,比較了幾條不同等級的 USB-C 線材的內部結構,可以看到 Apple 的 Pro Cable 的內部複雜許多。